一位朋友曾經說:「抱怨,可能引起很強的後座力。」
另一位朋友曾經說:「我的深沈的痛苦,說了出來,只不過是成為別人的茶餘飯後,何苦呢?不值得。」
又有一位朋友說:「絕對不能抱怨,因為抱怨就是示弱。一旦示弱,別人就會看不起你了。或遲或早,別人會欺負你。」
這三段話,加上當時說話的脈絡,令我印象深刻,而且持續的思考著、沈澱著。
這裡面,有經驗、有道理、有智慧,但也有討論的空間。
總是酸苦抱怨當然是很糟糕、很糟糕的行為。我就跟我的孩子說過:「年過五十的人,誰沒吃過苦?遇到不抱怨的長者,你就要尊敬他。」
但是身心靈和精神醫學界逐漸的體會到:癌症,就是長期壓抑的憤怒。
許多身心官能症、許多疾病、許多生命的失衡,正是來自於不說或是無法說。
我們必須說。
至於怎麼說,便是學問了。
花錢跟諮商師說,一小時兩千到五千之間,這是有錢又有時間的人的方便門。但其實,並不容易遇到適合的、有效的諮商師。若是遇到諮商師對個案的經歷發生移情現象,或是遇到半吊子能力不足的,或是諮商師自己生命中有議題尚未解決的,都可能受到二度傷害。
跟朋友說,省錢多了,請朋友吃個下午茶,頂多花個五六百,聊一聊,掉些眼淚。很健康的友情系療癒。前提是,這位朋友必須能夠理解、接受、支持你。如果不能,他至少要懂得安靜傾聽,然後跟你說:「這些我不懂,但是我願意聽你說。如果有什麼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,請跟我說,不用客氣。」否則,真的就如同我那位朋友說的:「你的深沈的痛苦可能成為了別人的茶餘飯後。」同時,你也可能受到二度傷害。你還可能從此失去這位朋友,或是失去這位朋友對你的信任。或是之後,聽到了輾轉傳來的閒話,你將失去你對這位朋友的信任。
根據我的個人經驗與觀察,同樣是訴說不幸,其本質有極大的差異。
「抱怨」是發洩情緒、爭取同情與支持、說人壞話...往往充滿了無明與負面能量。
同樣是訴說不幸,與抱怨相反的,是分享。即使分享的是極大的痛苦,裡頭也有著正面的能量。比如說,分享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對方,讓對方不覺得孤單。比如說,自己的情緒實在過不去了,撐不下去了,痛苦實在是過於巨大了,你找朋友訴說,這裡頭就有著你對朋友的信任。信任,是正向的能量,是對朋友的為人極大的肯定。你們可能從此更為親近,友誼更為堅固永恆。
或是藉由訴說,真心誠意的想要與朋友討論,以便從中成長,找到解決之道。這是對朋友的智慧極大的肯定。這也是好事。
這些都不算是抱怨。
抱怨是不顧對方的感受,自己一直說一直說,是自私的,是盲目的,是掠奪的。
但是,即便是抱怨,也不一定就那麼的負面。有時候,對著真正親密信任的人,發洩一下情緒,也沒關係。所謂的親密關係,不就是這樣氣息相聞、相濡以沫的嗎?
後面隱藏的動機才是關鍵。我們抱怨,為的是什麼?純粹的發洩情緒倒還好,只怕,裡頭還有許多負面的東西:控制、破壞、扭曲、看似被動實為主動的攻擊性...等等、等等。
這樣就不好了。
如果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說才不會被後座力傷害的話,我現在正在翻譯的這本書《寫作的秘密》(書名暫定)主張:寫!
公開的寫,還是必須有所顧忌。私密的寫,那就毫無顧忌了,就寫吧!盡情的寫,誠實的寫,血淋淋的寫,精疲力盡的寫!把我們的創傷,訴諸文字,於是,所有的淚水與委屈,盡皆可以開始湶湶的流出我們的身體,然後,我們就可以開始癒合、再度完整了。
這是這幾天的思緒,藉以自勉,互勉。
有個能"聽"又能"談"的朋友, 真的很幸運.
Posted by: 月下蕭何 | 01/09/2014 at 10:03 上午
是啊,不容易。
還在思考著「抱怨」這件事。幾點補充,寫下來提醒自己:
一、抱怨的聲音聽在旁觀者耳裡,往往在他心中會給雙方各打五十大板---無論是非。你說不公平嗎?可他哪知道誰對誰錯啊?而且,一個巴掌拍不響。這倒是頗為接近真理。
二、英諺說:「Misery loves company.」痛苦喜歡有伴。有些人抱怨,是要跟別人依偎取暖。若是暫時性的、急診的、休息一下再出發的,就好。怕就怕在,他要的更多,他要在彼此訴苦中得到訴苦的正當性,取得受害者的身份和與之俱來的道德優越感。也怕他拿訴苦當解藥,不思振作了。
三、其實,根本沒人想聽。聽人訴苦絕對是無私的愛與付出,是會耗能的---除非他另有所圖,比如說耐著性子等你結束,就輪到他訴苦了。或是其他更不堪的動機。
四、抱怨也可能是鬥爭的一環,這個就不用多說啦。
總之,個人造業個人擔,還是繼續修行為是....
Posted by: 丁凡 | 01/09/2014 at 12:13 下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