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好主辦單位也安排了一些保育活動,平衡一下被暈船和監獄攪和得烏七八糟的心靈。
***
出海去燕魚保護區看燕魚。
魚群住在下面的人造鋼鐵礁岩裡,聽到引擎聲就浮上來,等著遊客餵食無油無鹽的海藻饅頭。
我們看到的都是成年魚。
我坐的這一艘珊納賽,忘記問船名是甚麼意思了。
老船長:
領航員會伸出右臂或左臂,讓船長調整航向,避開浮球(下面有魚網)。
據說市場還買得到燕魚,並非保育類,但是這個海域屬於保護區,不捕獵的。
以下是網路上抓的燕魚幼魚照片。他們在潮間帶的海水中動都不動,讓海水帶著飄呀飄,有如枯葉。不只長相顏色像枯葉,連行為都擬態保護。
***
傳統漁法牽皮刀體驗活動
長竹竿上綁莖葉,植物名稱我沒聽懂,說是纖維很韌,不容易被魚咬斷。
方法是用有莖葉的一端插入水中搖晃趕魚。
在淺水區,一個人張著小魚網,幾個人一人一竿,圍起來,把魚趕到網中。
如此趕個幾回,漁獲大約可以有五十多條,大家分一分帶回家,弟妹眾多,不見得每個人可以吃到完整的一條魚。
這是餘暇時,趁著黃昏魚群出來覓食,尚未分散躲起過夜時的漁法。算是比較不需要很多體力,也不需要出海的簡易漁法。
我們在岸上綁魚竿,比畫著照相,並未真正下海趕魚。
有的學員認為這樣的體驗活動太陽春了,不過癮,應該真的趕魚捕魚,現成烤來吃。
老漁夫說,其實現在不用這種漁法了,古早以前魚多,現在魚少,此法已經無效了,捕不到什麼魚。
有的學員覺得,就算沒有捕到魚,下海嘗試,玩一玩也好。
我和更多的學員認為,潮間帶和淺水區屬於幼魚棲息地區,就算捕不到魚,這麼多人,一批批下海,笨拙的趕來趕去,也很破壞環境。還是不要的好。
這群學員中,有許多標準很高的環境保護者。
我算是位於中間的環境友善者,知識和標準都低多了。
***
綠島的寄居蟹安家計畫。
許多寄居蟹長大了,需要換殼時,找不到合適的空殼,甚至將就著用寶特瓶蓋當新家。據說有人還看過揹著水龍頭走路的寄居蟹。
安家計畫就是將刻了編號的(限當地原生種的貝類)空殼放在林投樹叢下,需要換殼的寄居蟹會來選。他們會圍繞著空殼檢視大小、形狀、完整度,滿意之後,用螯抓住新殼,盡量貼近,然後迅速的將柔軟的身體移到新家裡。寄居蟹用小的螯吃飯,受到驚動就用大的螯擋住殼洞,保護自己。所以需要選居住空間夠大,殼洞夠小的空殼。
「多喝水」瓶蓋便是寄居蟹留下的舊殼。千萬不要因此到處丟瓶蓋,以為自己在幫寄居蟹的忙。住在瓶蓋裡一點也不安全,這幾隻是僥倖未死,有機會來此換到好殼的幸運者。
我在想,如果寄居蟹生存如此不易,可能大隻的很少,來換殼的可能多半是小隻的,於是特意選了一個小一點的、殼洞小、殻體胖胖的殼。
隔天去看,我的481號空殼竟然真的被選走了!
怎麼會感覺如此驕傲光榮啊?
現在,有一隻寄居蟹正在綠島的林頭樹叢中快樂的跑來跑去,享受寬敞的新家呢!
***
我們在燈塔旁的砂質草地上,挖了許多淺淺的洞,放入野生百合的種籽,復育原生種野百合。
據說,我們種下的野百合,要三年的時間才會長得夠大,開出花來。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