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文字:
「聽人吐苦水久了,有些心得。
剛開始,我們會處在『抱怨』的狀態,有意無意之間,我們會期待,聽者要為我們的苦難負責,或幫我們想辦法。這時聽者會感到壓力,抱怨越多,說者跟聽者的關係就越遠。
等到我們越來越成熟,越能擔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,我們面對然後接納。那麼,我們就進入『分享』的層次,也就是,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情緒,而在意識與潛意識層次,並沒有要他人負責的意思。甚至,我們希望藉由分享,能利益眾人,而非藉機宣洩我們自己。
那麼,藉由分享,能拉近說者與聽者的距離。因為沒有壓力,感覺真摯貼心。」
剛開始,我們會處在『抱怨』的狀態,有意無意之間,我們會期待,聽者要為我們的苦難負責,或幫我們想辦法。這時聽者會感到壓力,抱怨越多,說者跟聽者的關係就越遠。
等到我們越來越成熟,越能擔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,我們面對然後接納。那麼,我們就進入『分享』的層次,也就是,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情緒,而在意識與潛意識層次,並沒有要他人負責的意思。甚至,我們希望藉由分享,能利益眾人,而非藉機宣洩我們自己。
那麼,藉由分享,能拉近說者與聽者的距離。因為沒有壓力,感覺真摯貼心。」
真的是這樣,沒錯。
同樣是「訴說負面經驗」,訴說者真正想表達、沒有說出口的訊息可能是發洩憤怒、求取同情、要你幫他解決問題、探聽八卦、傷害別人...
聽者本能的、直覺的會感知到這個真正的訊息,於是感到有壓力或不愉快。會想躲開。
同樣是「訴說負面經驗」,訴說者真正想表達、沒有說出口的訊息可能是發洩憤怒、求取同情、要你幫他解決問題、探聽八卦、傷害別人...
聽者本能的、直覺的會感知到這個真正的訊息,於是感到有壓力或不愉快。會想躲開。
如果只是分享,就不會造成壓力。
我要一再的提醒自己: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為自己的選擇和情緒負責,不要牽累別人,不要造成別人的負擔。
我要一再的提醒自己: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為自己的選擇和情緒負責,不要牽累別人,不要造成別人的負擔。
與大家共勉之。
又,同樣的道理,「訴說正面經驗」,訴說者真正想表達、沒有說出口的訊息可能是炫耀、爭取肯定、比較、競爭、貶抑別人...
聽者也會本能的、直覺的感知到真正的訊息,於是感到不愉快。
聽者也會本能的、直覺的感知到真正的訊息,於是感到不愉快。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