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次打學生、罵學生、羞辱學生,都會讓他的自我少了一塊。事後要補起這一塊,得花更多的時間、更多的努力,還不一定能夠成功。
有人聽了,就說:”不打不罵“說起來容易,可是如果不打不罵的話,怎麼管教頑劣學生?
頑劣?有這麼嚴重嗎?我只看到青少年的叛逆粗魯、過動症的管不住自己、學習障礙的學習挫折。我沒看到頑劣。
當時,我只說:有別的方法的,我們會很快的開始作師培。
晚上躺著,一直想這件事情。早上醒來,有了答案。五點多,迫不及待的請警衛幫我解除警報系統,進了辦公室,一秒也不想等的,開始了這個星期的工作。以下是我的思考:
“不打不罵”不是一個口號,也不是一個作法而已,它應該是一個精神。
我見過太多不打不罵,卻同樣傷害孩子的作法了。
比如說,惡狠狠的大吼:嘴巴給我閉上!
比如說,公佈全班考試成績。
比如說,月考考壞了就降到B組。
我們要如何界定語言或行為的暴力呢?很難。有時,只是一個眼神,就可以羞辱別人或讓人害怕。
界定難,想要訂出清楚的規定就更難了。
是的,我們可以作各種規定,但是除非精神到位,否則,規定只會讓人迷惑、無所適從,甚至陽奉陰違,來暗的。
我也見過會打學生的一級棒好老師。他們打過的學生跟老師感情還特好,畢業之後都跟老師成了朋友。
這種人很少、很少。並且,他們的打法是有訣竅的,一般人大概學不來。
我看到的是,這種人非常有魄力和個人魅力,還會一點武功。他們教學非常認真,非常愛學生,並且身體力行,以身作則。他的付出,學生看得到。他的規定,是合理的。
一旦學生越界,犯了嚴重錯誤(不是抽菸、講髒話、沒交作業、沒帶課本這種輕度問題),他會跟學生先談話,弄清處來龍去脈,然後才打。他不是出於挫折或憤怒而打,不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。
形式不重要,精神才重要。
什麼精神呢?
尊重。
我們必須尊重學生,學生才懂得尊重自己,也才可能尊重老師、尊重長輩。我們不能一方面不尊重學生,一方面卻要求他尊重師長。這樣作,一點道理也沒有。這是師長和社會對孩子的集體霸凌。
如果一個孩子無法適應成人不合理的要求,生命力薄弱的孩子就會選擇屈從隱忍,生命力強韌的孩子則會選擇了反抗叛逆。
所謂的“頑劣學生”,正是生命力強韌的優秀人才!這些孩子的未來,可以大壞也可以大好。就看他身邊的成人是不是願意瞭解他、接受他、鼓勵他、相信他、陪伴他。
這就是老師能夠作的。我們不一定能夠教會他說英語,但是我們能夠讓他看到,我們願意試著瞭解他、接受他、鼓勵他、相信他、陪伴他。
我們必須尊重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,有著他的經驗,他的生存策略,他的智慧。這些策略或許違背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觀念,因此產生衝突,但是,這是在他的背景和環境中,以他的能力,所能想到的最佳策略。如果環境不改變,如果他的能力就是那樣子,那麼,他的策略是無法改變的。
我們若要扭轉這一切,第一步不是改變孩子,而是改變自己、改變環境。
怎麼改變?
首先是改變觀念。然後尋找更有效的方法。
怎麼尋找更有效的方法?
讀書、聽演講...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是一個方法。
問孩子是另一個方法。
對孩子承諾自己再也不會打他罵他,同時承認自己不打不罵之後,其實還不知道要怎麼辦。教室秩序確實需要維持,學生確實不能打架,老師確實希望學生有所學習...怎麼辦?
請學生分組討論,提出建言,然後師生一起訂定班級公約,用合理的自然後果來約束自己---包括老師在內。
我想邀請夥伴們回想一下共識營的兩天一夜,尤其是回想一下英雄阿力曼在大樹下說話的時候。
如果換成了是我們的學生,我們當時的行為(喧鬧、開玩笑、阿力曼還在說感人的話的時候跑到樹下照相...)是不是會討來一頓打?
我們能夠真的作到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嗎?
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合理嗎?
我的經驗是,如果成人真的愛孩子,和孩子的關係建立好了,如果成人的要求是孩子作得到的合理要求,如果成人自己以身作則,如果成人說話算話,那麼,我還沒有見過一個不聽話的孩子!
讓我們一起努力,給孩子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,於是,他可以用自己真實的樣貌,開出美麗的花朵。到了那時候,我們將感受到身為一個老師最深沈動人的安慰與榮耀。
耐心 耐心 !
Posted by: Tze-Chien Chu | 04/02/2012 at 02:32 下午
這樣的思惟需要自己的改變
如何選擇成就怎樣的結果~全在自己
Posted by: Angela Chou | 04/03/2012 at 08:45 上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