均一國中小的辦學團隊問我要教哪一科、我說:你們哪一科招不到老師、我就教哪一科、條件是不能干預我的教學、要完全的信任我。
派區克說:目前最缺人的就是歷史課、你不喜歡政治、大概不會想教歷史吧?
怎麼會?我可想教歷史了!歷史多好玩啊!而且我這輩子還沒教過歷史、就更想嘗試了。
歷史不應該只是政治史和戰爭史、我想教給學生的是時代轉動的宏觀、以及過去的百姓生活的實觀。我想把歷史的fu抓出來。
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讀元劇、對裡面的口白流露出來活生生的社會面貌極感驚艷、好像當時的人就站在我的眼前、說著我們還可以瞭解的話(有些話還很像現代話呢!)、和文言文中呈現出來的人物大異其趣、我忽然感覺到了元代的人和我的關係有多麼親近!於是、歷史和我產生了個人的連結、不再是書本上的死知識了。
這樣的歷史、誰會不愛呢?不可能的嘛!
女兒小時候、學校教到美國南北戰爭、我就帶她去當時的戰場憑弔、去波士頓看美國建國前的歷史古蹟、走一趟 Freedom Trial;學校教到日本、我就帶她全班同學去吃日本館子、還打電話給華府的日本使館、問他們有什麼文化活動可以帶學生參觀、結果他們特地招待我們在使館旁邊的日式亭舍中欣賞茶藝、吃點心;回了台灣之後、學校教到劉銘傳、我們就去當時的新公園看火車頭。
我去美國考察學習障礙特教學校的時候、看到一家學校的歷史課是這麼教的:
他們以學年爲單位、小學的每個年級有一個固定的時代主題、一年級是原始社會、接下來有希臘羅馬時期、中古世紀、文藝復興時期、工業時代。小學六年級的主題則是博物館特展、學生自己決定特展主題、自己收集資料、收集展示物品、作說明書、畫海報...最後真的做出一個特展對外開放、學生自己擔任解說員。
一年級到五年級則是針對自己的主題時代進行研究、收集資料、收集物品、自己作當代的服裝、幫自己取當代的名字、用當代的風格佈置教室...
我去參觀的時候、原始社會的教室已經被他們弄成一個大山洞了、大家還去溪邊學習無工具野炊。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室則成為大教堂的穹頂、搭了鷹架、用溼壁畫的技巧、正在畫有名的“創世紀“。學生真的平躺在鷹架上、抬手畫穹頂。他們跟我說:手一下子就酸了、非常佩服米開朗基羅的手臂那麼強壯!
我呢、暫時還不想作得規模這麼大。先讓學生對歷史提出他自己關心的問題、然後我們一起找資料、作研究、最後學生可以用任何他想用的方式作呈現:口頭報告、書面報告、演戲、放映PPT、畫畫、縫製復古服裝...
畫濕壁畫...嗯、以後可以考慮。
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、不同秉性、不同能力、不同興趣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的方式、整個學校可以百花齊放、無分高下、於是每個人都可以安心的作自己。
至於現實社會裡的升學主義呢、也不能忽略。畢竟、這些學生往後還要面對考試、並且需要知道大家都知道的文化知識。我呢、就把歷史課本發給學生、約好閱讀進度、每週一次小考、每學期一次期中考、一次期末考、完全要他們自己讀、自己背。我只負責出題目、改考卷。
這樣的學習有趣也有深度、顧到了個人差異也顧到了升學主義。這樣不是很棒嗎?
耶耶耶、Let's have some fun!
Recent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