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,我們都被教導著「要專心」、「不要一心二用」。我從小就是個聽話的乖乖牌孩子,從未質疑這件事。一直到了小女兒上學,我才見識到,她不但可以一心二用,而且她還非如此不行!
如果硬是要求這孩子坐得端端正正、專心一志的上課,她絕對會坐不住,不但身體扭來扭去,還會搗亂旁邊的同學。但是如果你讓她一邊上課一邊手上畫圖畫,她可以一心二用的把內容都聽進去了,還可以不時的舉手發言,十足參與。事實上,這孩子不但可以一心二用,其實她還可以一心「多」用。在家裡,常常見她嘴裡嚼著口香糖,腳打著拍子,一隻手上寫功課,另一隻手拍著球,眼睛偶爾抬起來看電視,似乎甚麼也沒逃過她的注意。
也許有人會質疑,這樣子的學習,效果行嗎?我只能說,不這樣,她根本不肯好好的坐在那裡讀書!
這孩子現在念大一了,表現很好,讀書風格卻還是一樣的讓傳統師長看不下去。
我還在種籽教書的時候,接觸到了的許多學習風格獨具的學生,他們進一步的教會我一件事:表面上看起來專心聽課的孩子不一定聽進去了,表面上沒有在聽的孩子不一定沒聽進去。這要看孩子的學習風格、老師的教學風格、教學主題及當時的各種因素而定。
一開始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,我的努力都放在加強教學的部份。當時的我還是在經由「學生是否聽進去了」來評估自己的教學表現。簡言之,就是學生專不專心、投不投入,都是在反應老師的教學績效。而且,要求老師提高績效,比要求學生專心,來得更實際、更理所當然。在我心裡,如果學生無法專心,是老師需要檢討自己的教學,而不是在紀律上要求孩子表面上的服從。
後來慢慢的開始了解,作為老師,我應該作的是盡力提供機會給學生、盡力了解學生、盡力支持學生,並以我的存在、我的熱情、我的好奇、我的質疑與思考作為引發孩子學習興趣的觸媒。這樣就夠了。我不能強求績效。求績效的結果,可能得了事功,卻必定失去某些更深刻的東西。這些東西,我不太會形容,卻越來越覺得重要。這些是生命裡最深沈的東西、最持久的東西、最寶貴的東西,是創造能力和創造動力的源頭。
一樣米養百樣人,這樣的思考顯然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老師,它們適合我。如果有人覺得共鳴,那很好。不共鳴,也沒關係。我只是希望因為我的分享,給有類似想法的人一些鼓舞,讓大家有勇氣作自己。
我在意學生。我享受他們小腦袋吸收東西時,眸子裡的亮光。至於他們手上在做甚麼就不那麼重要了。
而我自己,以學生為榜樣,越來越一心多用了。
你的blog中英文並呈,
讓我不太敢留言,
因為本人不碰英文久矣,
自慚形穢,哈哈!
言歸正傳,
我是國語日報的讀者,
最後一次讀到你的文章,
是寫懷念母親,
文中很感傷。
這兩天重新閱讀《我的天才噩夢》
封底有你的網址,
所以進來瀏覽。
以後我會常來,
看你的作品,
分享你多采多姿的生活。
我是女生,1964年生,
在國中教書,
有兩個小孩,
住桃園縣。
Posted by: 昨非 | 08/18/2007 at 12:17 下午
我的表達方式不應該成為你的表達障礙嘛,每個人都不一樣,各自表述,世界才繽紛啊。
我喜歡看到大家的留言,讓我有一點跟世界接軌的感覺。不然的話,我其實是個大隱於世的獨行俠耶。
近日在考慮恢復寫國語日報的專欄。每週寫一篇的壓力很大,但是沒有壓力我就會懶在那裡。
很高興你喜歡這個部落格,這是我很重要的情感寄託,這裡的朋友我都很珍惜。謝謝你留言,讓我有機會認識你。
Posted by: 凡 | 08/18/2007 at 01:02 下午